形态描述
贝壳小,透明,壳质极薄,易破碎,多呈圆形。两壳及壳两侧均略不等。多数个体壳高大于壳长。两壳关闭时,贝壳的前侧和后侧留有狭长的开孔。壳背缘直,有的个体中部略凹;右壳背缘两端有细锯齿,但有的无。壳顶较明显,位于背缘中部。壳顶前方和后方有耳;两耳皆呈三角形,小,肋不明显,一般前耳略较后耳大,有壳前耳下方具有圆形足丝孔,但无栉齿。左壳稍较右壳凸,壳表光滑具光泽,透明呈白色或浅黄褐色,近壳边缘处多呈纯白色,有细而不明显的生长纹和极细密的放射纹,有时近壳缘处生长纹呈波状,透过的内肋呈白色。贝壳内面呈乳白色,肌痕一般不明显,有10条从壳顶射出的内肋;内肋前端细而后端较粗,略高起。从内肋末端至壳缘的贝壳,逐渐变的更薄和透明。右壳稍平,呈白色,具光泽;无放射肋,具有明显的生长线。贝壳内面颜色和壳表相同,亦具光泽,肌痕一般不明显。内肋的数目和形状,和左壳基本相同。铰合部较狭窄,主关节较明显。韧带多呈黄褐色,位于长三角形的韧带槽中。其原壳为215μm。软体部 左右两外套薄,透明;外套缘较厚,无色素,亦分三层。外套缘的中层具有大小不等的外套触手;触手较粗短,排列极紧密,多数具有褐色素。触手的基部,无外套眼存在。外套缘膜较发达,边缘具小触手。闭壳肌较大,略呈椭圆形,亦位于体中部稍近后背侧。唇瓣小,较退化。鳃大,丝状,位于外套腔中,鳃上无食物沟。足较小,细长,足的末端较粗大,足及唇瓣皆具色素。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19.5 18.0 2.8
2 16.5 15.5 2.5
3 8.5 7.5 1.5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19.5 18.0 2.8
2 16.5 15.5 2.5
3 8.5 7.5 1.5
大小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19.5 18.0 2.8
2 16.5 15.5 2.5
3 8.5 7.5 1.5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19.5 18.0 2.8
2 16.5 15.5 2.5
3 8.5 7.5 1.5
生物学
暖水性种,广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区。其垂直分布,在我国南部沿海多发现在300—472m间。Kundsen(1976)记载在水深190—1500m之间,Dijkstra
(1991—1997)记载在新喀里多尼亚为1260—1475m。它们的栖息底质,多为绿泥和泥,但也有粗沙或沙质底。Knudsen记载其卵子直径为150μm。为善游泳,肉食性的。其食物有甲壳类的桡足亚纲(Cumacea)及介形亚纲的种类,也有少数有孔虫等。
(1991—1997)记载在新喀里多尼亚为1260—1475m。它们的栖息底质,多为绿泥和泥,但也有粗沙或沙质底。Knudsen记载其卵子直径为150μm。为善游泳,肉食性的。其食物有甲壳类的桡足亚纲(Cumacea)及介形亚纲的种类,也有少数有孔虫等。
生境信息
暖水性种,广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区。其垂直分布,在我国南部沿海多发现在300—472m间。Kundsen(1976)记载在水深190—1500m之间,Dijkstra(1991—1997)记载在新喀里多尼亚为1260—1475m。它们的栖息底质,多为绿泥和泥,但也有粗沙或沙质底。Knudsen记载其卵子直径为150μm。为善游泳,肉食性的。其食物有甲壳类的桡足亚纲(Cumacea)及介形亚纲的种类,也有少数有孔虫等。
海拔范围
其垂直分布,在我国南部沿海多发现在300—472m间。Kundsen(1976)记载在水深190—1500m之间,Dijkstra(1991—1997)记载在新喀里多尼亚为1260—1475m。
国外分布
北自日本海南部,南至菲律宾,西自阿拉伯海、孟加拉湾、
亚丁、桑给巴尔、印度尼西亚,东至新喀里多尼亚。
亚丁、桑给巴尔、印度尼西亚,东至新喀里多尼亚。
经济意义
壳小而数量少,无食用价值,但对分类区系研究及海洋调查有参考价值。
经济用途
壳小而数量少,无食用价值,但对分类区系研究及海洋调查有参考价值。